本報訊(記者邱晨輝)“交叉平臺的缺失,使交叉學科缺乏有效的學科建設平臺支撐;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,對新興交叉學科的科學價值缺乏共識,難以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。”在近日舉辦的2014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佈會上,中國科協副主席、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用兩個“缺乏”直言中國學術界當下存在的“學科交叉融合受多重因素制約”的問題。
  從當天公佈的2012~2013年學科進展情況來看,過去一年,許多重大科技新突破均源自學科之間的綜合交叉融合。例如,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,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,獲得重要科技成果,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。空間科學取得的重大成果立足於空間天文學、空間物理學、空間化學、空間生命科學、航天心理學、材料科學、微重力學、氣象學、大氣科學、遙感技術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,得益於眾多學科的綜合進步。
  然而,李靜海說,學科交叉融合仍然面臨相當的困難與挑戰,除了兩個“缺乏”,還有由此衍生的人才培養問題。高等教育機構沿襲傳統的課程設置,不利於新興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。他因此建議,應持續支持在國際上有優勢地位的學科,加大對弱勢學科的扶持,加強基礎學科之間、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、科學與技術、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,支持綜合交叉學科的發展,積極扶持新興學科,推動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。他還說,要切實加強對相關基礎性研究的支持力度,迎接可能發生的基本理論突破和產業技術革命。
  當天,李靜海還提醒學術界需要註意這樣一個問題:一些需要長期積累、難以短期出成果的學科缺少穩定支持;一些對我國長遠發展有戰略意義、而當前沒有明確應用目標的學科缺少前瞻部署;一些在學科體系知識傳承中不可或缺的‘冷門’學科受到嚴重衝擊。  (原標題:傳統課程設置難培養新興交叉人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b30ibfs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