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光南廣場上的證券交易所 奚金燕 攝施光南廣場上的銅像 奚金燕 攝
  中新網金華7月17日電(見習記者 奚金燕)17日下午,烈日炎炎,走進浙江金華施光南音樂廣場,只見偌大的廣場上人跡稀少,一尊一人高的施光南銅像在陽光的直射下泛著光。繞過銅像,記者驚訝地發現,原先一度大門緊閉的音樂廳開始有人進出,有工作人員正在佈置舞臺燈光、調試音響設備……在淡漠多年後,這座以施光南命名的音樂廣場終於有了“蘇醒”的痕跡。
  金華是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故鄉。明年就是施光南誕辰75周年、逝世25周年,為留住文化名人之魂,金華以故居修繕、骨灰回遷、遺物收集為切入口,研究、傳承和發揚施光南精神文化遺產,喚醒沉睡中的文化資源。
  淡漠一時的施光南印記
  說到施光南與金華的緣分,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。施光南1940年出生於重慶南山,祖籍是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東葉村。雖然出生在外地,但他對於金華有著獨特的情結,一首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就吟唱出了濃濃眷戀之情。
  為紀念名人,2001年金華施光南音樂廣場落成。這個占地180畝、以“音樂”為設計背景、以施光南命名的廣場,建有音樂噴泉、大型球狀音樂廳和翼翅形藝術展廳,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鮮明的音樂個性。但由於後續基本沒有投入,管理沒跟上,不少紀念設施被挪作他用,音樂廳改成了數字化影院,附屬設施也成了一家證券交易所。
  然而近年來,由於人氣太少,就連改造後的影院也一度大門緊閉,無人進出。廣場的施光南印記被逐漸淡漠……
  在金東區委辦副主任黃曉光的印象中,他曾在2004年的時候看到過一次廣場的音樂噴泉,但現在很難看到。
  “關鍵還是一個人氣問題。”黃曉光認為,施光南廣場是前期城市規劃中的一塊留白,一開始人氣、利用率都不會很高,但近幾年來,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和施光南文化建設的回潮,人氣開始慢慢集聚,“這是一個過程。”
  17日下午,烈日炎炎,走進施光南音樂廣場,只見偌大的廣場上人跡稀少,一尊一人高的施光南銅像在陽光的直射下泛著光。繞過銅像,記者驚訝地發現,原先一度大門緊閉的音樂廳開始有人進出,有工作人員正在佈置舞臺燈光、調試音響設備……在淡漠多年後,這座以施光南命名的音樂廣場終於又開始“蘇醒”。
  留住文化名人的魂
  金華除了建有施光南音樂廣場外,在東葉村還有保存完好的施復亮、施光南故居。就在前不久,施光南夫人洪如丁來到這裡,準備把施光南的鋼琴和1000多份創作手稿捐回故里,並對施光南骨灰遷回墓址進行了考察。
  黃曉光告訴記者,他們已在國內多家媒體上征求施光南墓、施光南故居改造提檔的設計方案,初步預計今年9月份能敲定。
  音樂家魂歸故里,音樂家身上的文化精髓同樣也要薪火相傳。據金東區文化館館長陳永崗介紹,當地有一支施光南農民合唱團,於2007年成立,人數最多的時候有150人,經常下鄉巡演。
  源東鄉山下施村是施光南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。聽說區里要成立農民合唱團,村民們高興極了。27歲的施鐵豐激動地說:“唱施光南的歌,怎麼能沒有我們參加呢?我們才是施光南正宗的家鄉人。”
  “施光南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,值得所有人敬重。”陳永崗告訴記者,在文化館的群眾文化工作中,他們將結合自身工作特點,把施光南的名片做好,而施光南農民合唱團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,“一方面傳唱施光南歌曲,另一方面來讓群眾參與到活動中,潛移默化地施光南有認知感。”
   打造施光南文化品牌
  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資源,是一座城市文化命脈和集體記憶的一部分。在17日召開的金華市政協十五次常委會議上,大會通過了《打造人民音樂家施光南文化品牌的調研報告》。
  這份報告為施光南文化品牌建設提供了不少建議,其中包括對施光南音樂廣場的提檔改造、將音樂元素融入城市建設、打造“希望的田野”旅游景區、打造音樂風情小鎮。
  金華市政協主席鄭金平認為,施光南是金華一個響亮的文化符號。把施光南文化挖掘出來,可以增加金華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,但品牌的打造要搞好頂層設計,強化整體運作,可以通過舉辦音樂節、製作電視劇等各種形式,擴大施光南音樂的影響力,持之以恆地“擦亮施光南品牌”。
  據瞭解,目前,金東區已成立了歷史文化名人保護利用工作協調小組,明確提出“一次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,故居保護利用與村莊環境提升相結合,名人文化挖掘與旅游開發相結合”原則,要求做好施復亮、施光南故居保護利用項目規劃方案,做好相關文獻資料和歷史遺物的收集整理,施光南研究會和施光南研討會籌備工作正在落實當中。(完)  (原標題:浙江金華擦亮施光南文化品牌 喚醒沉睡中的文化資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b30ibfs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